中國樂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文|李仲周
今日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經濟全球化揭示了人類社會正在邁向一個新階段,逐漸遠離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走向基于規則的多邊經濟體系,使所有國家所有人群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參與共商、共建、共享全球經濟繁榮。經濟全球化是個漫長的演進歷程,發展中國家為此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在聯合國系統爭取政治權利、主權平等、開展民族獨立運動、擺脫殖民主義,在經濟領域爭取制定聯合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我看來最重要的象征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多邊經濟體系成立以來長期斗爭,要求建立的國際經濟新秩序,在實踐中得到體現。《2014世界貿易報告》揭示,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差距縮小,占全球產出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39%上升至50%,占全球貿易額由2000年的32%上升為50%。世界貿易的4/5通過跨國公司渠道進行,這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保障世界經濟繁榮昌盛、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寧。
中國樂于與世界各國分享經濟發展紅利
中國所創造的經濟奇跡,關鍵在于成功把握住了經濟全球化和第三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絕好機遇。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雖然晚了半個世紀,但終于還給了中國本該享有的平等權利,以利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奮起直追,實行全面經濟體制改革,積極參與烏拉圭回合談判。正因為全面實行開放型經濟制度才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中國樂于與世界各國分享經濟發展紅利。中國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逐步走向人類共享繁榮和新文明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卻遭到美國極右勢力和特殊利益集團的劇烈抵抗。他們認為經濟全球化使美國的霸權受到威脅。霸權本來就違背多邊經濟體系建立的初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款第一款開宗明義指出,其宗旨就是促進國際貿易擴展和均衡增長,從而實現高就業、高收入和開發所有成員國的生產資源。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就實現了充分開發中國生產資源的目標,為全球經濟增加了一個6萬多億美元的巨大進出口市場。
美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據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2011年調查報告數據,2000—2010年,美國對華出口增長了468%,比其對其他地區出口高10倍。這充分證明,中美建交30年來,在經貿合作方面取得了互利雙贏的成果,也對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
貿易戰危及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
然而,這一切都在2018年發生了急劇轉變。2018年,美國發動一場主要針對中國的全球貿易戰,借古希臘一個所謂“修昔底德”定律就把中國定為假想敵,以實現其反經濟全球化的目的。美國把自己視為守成大國,中國為崛起大國,兩者必有一決,勝者為霸,敗者為寇。這是一個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荒謬戰略。中國不是唯一崛起大國,有一大批崛起大國(emerging economies)。霸主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個貶義詞,中國人的座右銘是“為人民服務”,這就是現代中國經濟快速復興、實現8億人脫貧奔小康的秘訣。中國不會和美國爭霸,中國自甘當好世界經濟穩定器的角色。中方一直努力使中美關系回歸正常健康軌道,2022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視頻通話,就中美關系和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如今,拜登總統在通話中所作的一系列承諾無一在實踐中得到兌現。歷時兩屆政府,貿易戰不僅沒有減緩,反而不斷加劇。
2020年,美國前副國務卿、世界銀行前行長羅伯特·佐利克發文《美國不需要新冷戰》指出,美國“新冷戰”斗士反華不明智,將美國過去與中國合作取得的成功一筆勾銷,特別提道: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者,北京將經常賬戶盈余從國內生產總值的約10%消減到接近于零,從而推動了全球范圍的經濟擴張。15年來,中國一直是美國出口商品增長最快的目的地。金融危機期間,北京推出了規模******、速度最快的刺激措施,幫助全球經濟避免陷入衰退。如果認為與中國合作不符合美國利益,那就大錯特錯了。自欺欺人將導致危險的外交。
2021年8月,哈佛大學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戈夫在《美元霸權的危險之處在于“美國過度自信”》專訪文章中表示,美國是現有體系的贏家,他們不想改變游戲規則,但美元的支配地位已給世界帶來越來越頻繁的金融危機。作者認為,國際貨幣體系或許會逐步過渡到歐元、人民幣和美元三極體系。
2022年4月9日,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發表題為《我們是否在目睹去美元化的開始?》的文章指出,隨著世界走向多極化,美國不再是世界上******貿易國,美元的實力和地位也就會同步減弱。鑒于中國,歐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美元恐怕正在經歷衰落。
如果美國能容忍向國際貨幣體系的過渡,那將為世界經濟體系帶來良性循環。為此,中國應該盡力作出自己的貢獻,與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一個與時俱進的、完善的全球貨幣體系,以保障國際貿易均衡、可持續增長。中國堅定支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主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年3月,佐利克再次發文《在下一次沖擊之前,美國如何才能建立適應性更強的全球經濟?》表示,當今的潮流要求除舊革新。在美國,拜登政府認為,實施“新政”時機已經成熟。在國際上,專家們拋棄了舊的“華盛頓共識”,轉而支持新的地緣經濟學。聯合國、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和世界經濟論壇的規劃者們紛紛歡迎新經濟秩序到來。但拜登政府現加入了唱衰世貿組織的大合唱,而不是設法改革該機構,以適應經濟全球化不斷演變的現實。在爭端解決的案例中,美國僅輸了一個案子,就馬上采取行動,否決了該機構法官的任命,整垮了爭端解決機制。
肯尼斯·羅戈夫也曾在2020年撰寫的《去全球化將損害全球增長》中指出,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故意地過度去全球化的風險是巨大的。即使強大的美國也可能因為去全球化而面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下降,而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貿易崩潰將逆轉數十年的增長。
中國對全球經濟不斷發揮正能量
當前世界貿易組織面臨嚴重危機,世貿組織必須順應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潮流才能保持生機活力。改革的方向應該與時俱進,適應國際經濟格局的演變,擴大世界經濟規模,使世貿組織成為一個公平、合理、自由、開放、包容的全球治理體系,而不是回歸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所主張的格局。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保護某一個經濟體的利益優先,壟斷制定國際貿易規則的特權。如果把世貿組織改革作為遏制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成長的工具,令其永遠依附發達國家,那就會把改革引入歧途。由此,我想到多年前世貿組織前總干事帕斯卡爾·拉米曾對媒體說的一句話:世界應該考慮另建立一個沒有美國參加的世界貿易組織。也許現在就到了人們認真反思帕斯卡爾·拉米發自肺腑的忠言。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多重困難和不確定性,中國將如何面對這些難題并為世界經濟穩定增長作貢獻。首先,美中作為************和第二大經濟體,都應該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要努力找到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中美合力,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推動力。
其次,中國樂意繼續做世界經濟增長穩定器。看看中國過去的貢獻便可知未來:中國融入多邊經濟體系為世界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現已擴大到6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在最近三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中,中國發揮了穩定器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元貶值30%,造成亞洲國家金融資產巨大損失,各國爭相貶值本國貨幣以自救。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助力其他亞洲國家渡過難關。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國籌資4萬億元,投入基建,擴內需惠民生。進口猛增38.8%,拉動全球經濟復蘇。2018年美國發動全球貿易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暴發,中國及時控制住疫情,恢復生產。2020年中國成為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廣受世界各國歡迎。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幫助有需求國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世界各國互聯互通,共同創造世界繁榮,促進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
以上列舉的部分實例,足以說明中國對全球經濟發揮的正能量。另外,令人振奮的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為面臨多重困境的世界經濟帶來了希望,彰顯出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有巨大潛力和內在動力。RCEP是東盟(ASEAN)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共15個國家簽署的區域協定,將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約三成,覆蓋全球約三成人口的市場。協定正式生效后將逐步取消對約90%商品的關稅,并針對投資、知識產權和電子商務等貿易活動制定統一規范。這是亞洲國家朝著建設一個巨大、開放型經濟邁出的一大步,是對全球經濟的巨大貢獻。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亞洲經濟前途光明,新冷戰擋不住亞洲經濟前進步伐。
